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,从思想上固本培元,提高党性觉悟,增强拒腐防变能力,涵养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。
——2022年10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
“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《滕文公下》篇中,记载了孟子与景春讨论“何为大丈夫”的经过。景春认为,像公孙衍、张仪这样的纵横家,能够左右诸侯、影响时局,“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”,是了不起的大丈夫。孟子则不同意,认为这些纵横家缺乏原则底线,“焉得为大丈夫”!接着,他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:大丈夫应该心怀仁德,践行礼义,志在天下。得志时,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,不得志时,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,不因富贵、贫贱、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和信念。
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,排句整齐、气势磅礴、铿锵有力,充盈着浩然之气。孟子说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浩然之气是一股发自人心底的磅礴力量,在孟子看来,它至大至刚,与“义与道”在一起,无往而不胜。培养浩然之气,要做到自尊自重、勇敢无畏。“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”不管处境如何,都始终坚持理想不变、志向不变、原则不变,正道直行。
东汉初建,远遁的匈奴重新挟持汉家战略要地西域。公元76年,大汉戊己校尉耿恭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疏勒城内,城内驻守兵卒总共不过数百人。摆在耿恭面前只有两条路:要么降,以求偷生;要么死,捍卫大汉声威。耿恭选择了后者。
久攻不下,匈奴人变强攻为久围,企图困死城中的汉军。然而几个月过去,城中“食尽穷困,乃煮铠弩,食其筋革”,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都被煮了吃了。虽然战士们一个个逝去,但汉军的旗帜依旧飘扬在疏勒城的天空上。
匈奴人见久围不成,便许诺金银财物,并封耿恭为白屋王。耿恭假意答应,不料拔出刀子,将敌人一击毙命。一千年后,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《满江红》: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,即典出于此。
等到援军最终来到,活着返回玉门关的,仅剩13名将士。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,认为西汉有苏武、东汉有耿恭。今天,读范晔为耿恭作的传,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如何眼含热泪写下一字一句:“余初读《苏武传》,感其茹毛穷海,不为大汉羞。后览耿恭疏勒之事,喟然不觉涕之无从。嗟哉,义重于生,以至是乎!”
“良将不怯死以苟免,烈士不毁节以求生。”从古至今,数不清的志士把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作为人生准则,遇事而不惑,临财而不苟,处公而不私,明危难而不避,把满腔热血赋予家国义。这种气节与风骨,构成了中华民族浩气长存、正气磅礴的民族特质。
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、成长于忧患、壮大于忧患。血雨腥风的斗争中,生死抉择的考验前,一次次坚定无悔的选择,书写了中国的历史,也塑造了一个政党的气质。
“请求党组织对我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,教育他们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。”1927年11月,王荷波在就义之前留下唯一的遗愿。这位被赞誉为“品重柱石”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,退回工友的馈赠,推掉商人提供的豪宅,告诫身边人“贪图享乐别当共产党”。被捕后,他严守党的机密,受尽严刑拷打,仍然坚贞不屈,终被秘密杀害。
“气节,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精神。什么是气节?就是孟子所说的:‘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’的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。”1947年,革命烈士陈然写下《论气节》。被捕后,他把监狱变成另一个奋斗的战场,在刑场上横眉冷对,喝令“从正面向我开枪”,被敌人称为“慷慨悲歌之士”。
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。”1964年,焦裕禄在病重弥留之际,惦念的还是兰考的工作和未来。他一辈子“两袖清风来去”,不仅严以律己、严以治家,还专门起草了《干部十不准》,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……
无论处境多么困难、条件多么严酷,始终无私无畏、清介自守、正道直行,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从何而来?答案是信仰。这种在艰难中磨砺而出的精神力量,永远令人动容。
“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、守的是大义、求的是大我,更要正心明道、怀德自重,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做一个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的人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明大德、严公德、守私德,重品行、正操守、养心性。浩然之气不仅表现在生死关头、重大考验之时,也表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,只有一身正气,才能坚持原则,自觉抵挡各种诱惑;只有一身正气,才能坚决地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,在任何时候都不信邪、不怕鬼,有不当软骨头的风骨、气节、胆魄;只有一身正气,才能一门心思、无所畏惧地干事创业,不为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动摇,不因一时的困难挫折而气馁。
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秉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,惜节操、尽职责,方可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。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:郝思斯)